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已成为一类颇有前景的靶向癌症疗法。ADC是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连接而成的混合物,旨在选择性靶向癌细胞,同时限制癌症患者的全身暴露量。目前,全球约有12种ADC可用于治疗实体瘤和血液肿瘤,其中3种药物已成为重磅药物。ADC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减少化学疗法有关的副作用,有望彻底改变癌症治疗方式。

近年来,辉瑞、基因泰克和吉利德科学等药企在ADC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ADC最常见的靶点包括CD22、HER2、EGFR、Trop-2、BCMA和Nectin-4,适应证主要包括乳腺癌、肺癌、胃癌和血液肿瘤。此外,除有望改善癌症治疗结局外,ADC还具有治疗抗生素耐药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潜力。 

亚太地区的ADC试验数量日益增长;2018年-2022年期间,全球由行业发起正在进行的ADC试验高达900多项。在亚太地区的ADC试验占全球试验总数的1/3以上,五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接近 35。2018年-2022年,亚太地区ADC试验在全球ADC试验中的占比已稳步增长至36%;其中,中国在单个国家ADC试验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新型抗癌药物临床试验数量急剧增加,目前在单个国家ADC试验中处于领先地位,共开展了48项I期试验和72项II期试验。迄今为止,已有多项试验获得国家医疗保障局(NHSA)的批准,包括EGFR-TKI、ALK-TKI和PD-1/PD-L1 mAb。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鼓励创新的举措,包括加快临床试验批准程序、药品和医疗器械加速审评制度以及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通过培养本土人才、支持有利的监管框架、鼓励本地生物技术创新以及引进大量跨国公司,不断增强其ADC创新实力。此外,中国政府继续高度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和资源投入;其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制药公司也纷纷效仿,将2016年-2021年的研发支出增加了14%。

与市场上的许多参与者一样,中国公司已开始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并投资了人工智能抗体技术等尖端技术平台。跨国制药公司越来越有兴趣通过直接投资或在中国创建合作伙伴关系和孵化基地来获得中国生物科技资产。

作为一种癌症治疗药物,ADC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价值将达到220亿美元。该增幅可归因于癌症发病率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新疗法研发活动不断增长等因素。通过利用针对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与化疗相比,ADC的疗效更高且毒性更低,这意味着ADC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而言依然颇具吸引力。近期,ADC交易也愈演愈烈,ADC的平均前期交易价值超过8.5亿美元,使其成为价值较高的治疗药物。

ADC市场已引起了默克、安进和Seagen等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的兴趣;这些公司的临床开发管线中已有超过十种ADC,经常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已达成药物交易。在行业申办的临床试验中,有超过100个独特的ADC,预计ADC未来依然备受瞩目,且后续交易依然持续。随着临床管线日益成熟,下一波创新生物技术公司已筹集了风险投资资金,以扩大ADC的治疗窗。自2018年以来,用于ADC技术的风险投资资金稳步增加,到2022年底已达到约18亿美元。虽然ADC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但早期生物技术公司的健康发展以及药企愈发关注ADC,有望挖掘出这种靶向治疗真正的潜力。近期,大量ADC获得批准,重新定义了许多癌症患者的治疗模式,这意味着这种创新治疗方式的前景依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