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佔全球所有肺癌病例的 80 至 85%。它通常是由肺部較大氣管中的內襯細胞或黏液生成細胞產生。2020 年全球錄得超過 150 萬非小細胞肺癌的病例,顯示該疾病對全球健康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亞洲,特別是日本、中國和印度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最高。然而,這種疾病不受地理限制,美國和歐洲的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率也佔約 30% 的比例。

臨床試驗對於推進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選項至關重要。這些試驗反映全球範圍內研究活動的區域差異。2018 年以來,全球生物製藥產業在開發非小細胞肺癌療法的臨床試驗大幅增加。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大陸和韓國,主導超過 40% 的非小細胞肺癌研究,而美國和歐洲總共進行超過 50% 的此類試驗,其中西班牙和法國處於領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地區的招募期較短,而招募的患者數量大約是美國的兩倍,為非小細胞肺癌研究作出重大貢獻。已上市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藥物主要包括 erlotinib、gefitinib 等小分子藥物,以及 bevacizumab 和 alectinib 等抗癌藥物。非小細胞肺癌的 III 期開發涉及一系列分子研究,包括雙特異性或多特異性抗體和小分子。此現象突顯全球醫學界致力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和盡量減少不良事件的決心,而臨床試驗的資格標準,對於選擇合適的非小細胞肺癌試驗候選人至關重要。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慎重施行,考量的因素包括:腫瘤組織學、大小、位置、胸膜受影響情況、手術切緣、各位置淋巴結狀態、腫瘤分級和淋巴血管侵犯等。此個人化方法對於佳化每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結果至關重要。在非小細胞肺癌的各種治療選項中,手術介入往往發揮核心作用,特別是對於早期病例。術後可能建議進行化療和放射治療,以根除任何殘留的癌細胞或避免復發。在特定基因改變的情況下,將使用標靶藥物來抑制癌症發展。利用人體免疫系統對抗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療法,也成為可行的治療選擇,為改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後和提高生活品質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