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一种肺癌,占全球发病总数的 80-85%。非小细胞肺癌通常起源于肺内较大气管的内膜细胞或粘液分泌细胞。2020 年,全球记录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超过 150 万例。这也表明非小细胞肺癌对全球人类健康的影响相当大。亚洲,尤其是日本、中国和印度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高发区。然而,非小细胞肺癌并不存在地域限制,美国和欧洲的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约占 30%。

临床试验在推进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研究活动的地区差异。2018 年以来,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开发非小细胞肺癌疗法的临床试验出现激增。亚太地区,主要以中国内地和韩国为主,开展超过 40% 的非小细胞肺癌研究。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合计开展超过 50% 的此类试验,其中西班牙和法国居于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相比,亚太地区的入组周期更短,招募的患者人数约为美国的两倍,为非小细胞肺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已上市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小分子药物,以及贝伐珠单抗和阿来替尼等抗癌药物。非小细胞肺癌 III 期研发涉及一系列分子药物,包括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和小分子药物。这凸显了全球医学界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并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决心,而临床试验的入/排标准对于为非小细胞肺癌研究选择合适的候选药物至关重要。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通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心定制,考虑的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胸膜受累情况、手术边缘、各区域淋巴结状态、肿瘤分级和淋巴管侵犯情况。采用个性化医疗策略对于优化每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各种治疗方案中,手术干预通常起着核心作用,尤其是对于早期病例。术后可能会建议进行化疗和放疗,以除去残留的癌细胞或避免复发。在存在特定基因改变的情况下,可使用靶向药物抑制癌症发展。免疫疗法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非小细胞肺癌,也已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希望。